或許是源于蠟像藝術的仿真感染性強,或許是我國早在2500年以前就存在失蠟鍛造技術,或許是現代的文明生活中人們更加尋找直觀和寓教于樂,這門藝術傳入我國后,便沿襲著民族文明的認識、觀念、信仰、喜愛、需求和經濟利益的改變而開展。
1919年五四運動后,我國古代服飾的研討專家程枕霞先生,遭到西方蠟像館的啟示,擬用真人巨細的蠟人穿戴歷代服飾,向國內外參觀者介紹我國的服飾文明;1765年,科特斯為路易十五的情婦Marie Jean du Barry制造了一尊蠟像,科特斯可謂是杜莎夫人的引領導師,杜莎夫人(1761-1850)是法國一位出色的藝術家,以制造蠟像而出名。
她自小隨科特斯學習蠟像制造技藝,成名作:法國作家伏爾泰的蠟像。因為蠟像藝術的仿真感染力和恢復的真實性以及較強的可信度,加上我國早在2500年以前就存在失蠟鍛造技術,使這門藝術傳入我國,迅速產生了激烈的呼應,并帶著深沉的我國民族文明顏色斷創新。
1957年程枕霞先生在廣州文明公園設專廳展示蠟像服飾著作。20世紀30年代,山東孔廟曾塑有孔子蠟像;1990年由香港實業家陳樹鍇先生集資,張守祥先生創辦了小有規劃的“北京蠟像館”。
1992年,鄒人倜學習電影特型藝人用硅橡膠補妝造型的經歷,成功研發出仿真硅膠像。
與蠟像不一樣的是,這種寫真雕塑選用高分子材料代替石蠟,給廣義的蠟像增添了一個硅膠蠟像分支,至此廣意的“蠟像”不再局限于其“蠟”的原料,即高分子硅膠原料的蠟像,也即是所謂的硅膠蠟像。
隨后,呈現了“西安事變蠟像館”、“西安秦皇蠟像館”、“北京明皇蠟像宮”、“大連金石蠟像館”以及博物館、紀念館也紛繁用蠟像藝術展示歷史,這些蠟像展都以不一樣的體裁反映了某種文明和歷史內容的剎那間。
|